双牌县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科普双牌专栏 > 理论学习
分享到:
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技创新
  • 发布时间:2023-03-10 11:21
  • 来源: 光明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应全面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

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技创新

经济现代化为现代化强国提供物质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三个着力”的要求,即“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经济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迫切需要来自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迫切需要引领性创新发挥突出作用,夯实支撑引领性创新的科技自立自强体系。具体来说:一是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二是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三是运用系统思维,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以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推动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以资本、知识、人才、生态等要素为纽带,促进乡村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融合共创,建设创新主体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创新共同体。

支撑共同富裕的科技创新

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因此,科技创新要将“科技创富”与“科技共富”相结合,按照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共同受益的路径,通过产业包容性、区域包容性和社会包容性,促进教育要素、科技要素、金融要素、制度要素、市场要素的全面赋能,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激发全体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共同富裕视域下,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由单纯的经济价值向兼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转变,科技创新的主体也由企业拓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万众创新格局,在区域创新上更强调要素共享与能力协同,在产业创新上更注重跨界合作与深度赋能,在企业合作上更注重大中小企业协同共创与融通创新,为人民生命健康、人口老龄化、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防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统化科技解决方案,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支撑和平发展的科技创新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这里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追求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安全发展是和平发展的底线,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确保安全发展是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新时代国家安全体系涵盖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军事安全、数据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多领域,对科学技术提供战略支撑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应以健全的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卡脖子”问题,助推中国科技实现“去依附”,确保和平发展的安全性。

支撑先进文化的科技创新

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向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向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氛围,倡导爱国、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诚信守法的文化。

支撑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建设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既是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为此,应统筹好经济发展和保护、建设、恢复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提升到能够匹配现代化强国的水平,探索以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这就需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促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和生活领域简约低碳。为了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应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围绕源头减量、能源替代、节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艺改造、碳捕集等减排路径进行技术攻关,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技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其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治理的现代化关乎科学发现、技术开发、市场发展的全过程,涉及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个人、社会团体等诸多利益主体。现代化强国对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明确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新目标新要求。应对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开展有组织科研,大幅提升体系化的攻关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这就需要依托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改进科技伦理、科技评价和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等,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运用,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特别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参与度,增加公共服务的精细化和响应度。

陈劲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元志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本文系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上海策略研究(22692118100)的阶段性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
主办单位:双牌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双牌县政务服务中心
湘ICP备14001799号 湘公安网备4311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1123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