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牌县人民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民互动 > 建言献策
分享到:
乡村振兴拙见
  • 发布时间:2018-05-11 09:16
  • 来源: 杨祝勇
  • 发布机构:
  • 字体【      】

  --参加北大-双牌县域乡村振兴培训学习和参观遵义市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花茂村、龙凤村心得体会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我有幸到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参加双牌县域乡村振兴培训班学习,培训结束后又受镇党委政府委派前往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龙凤村(两村均为2017年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通过教授们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参观考察的多重体验,特别是在北京韩村河村、郑各村,河北雄安新区,贵州花茂村、龙凤村等现场教学、参观考察中,感受到了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青春朝气,感受到了新时代新北京新贵州的新发展新变化,见证了北京、贵州乡村的振兴和发展,感慨良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直面现实的勇气及高度的自信。振兴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这对农村发展将是一个新的机遇。通过学习、对照、思考,现对如何实施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谈点拙见。囿于本人才疏学浅,纰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领导和读者批评指正。

一、因地制宜,争创特色小镇。

北大宋洪远教授透露,十三五期间,全国将批准建设2000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每个特色小镇将获得50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而又财力不足发展滞后的县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何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并获得成功?我觉得,一要找对门子、走对路子。即因地制宜创建特色小镇。比如五里牌农产品丰富,邻近中心城市,交通便捷、方便市民游玩,可创“农家乐小镇”;何家洞近年打造的龙洞文化产业园已初具雏形,可借用该园为平台,充分发掘该镇群众注重培养小孩练字、大部分人练就一手好字的文化底蕴创“书画小镇”;茶林“秦汉文化”浓郁,可创“秦汉文化小镇”;阳明山生态环境优良、近年投入大、基础好,可创“生态康养小镇”;上梧江“虎爪姜”远近闻名,可创“姜军小镇”,等等。二要编好本子、干出样子。专业事由专业人来做,挑选规划、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做好规划,科学创建。三是争得位子、赢得票子。干出了样子,摘取省级、国家级特色小镇称号,争取上级资金投入,促进特色小镇更大发展。

二、做好土地流转文章,发展产业。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找到乡村振兴高品质样本,笔者北大学习结束后直奔贵州遵义,于4月30日、5月1日分别参观考察了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和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该两村大做红色(红军长征经过地、习近平主席到过地)、绿色“双色”文章,大搞创新、创业“双创”活动,生动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其先进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龙凤村自2015年2月承担了国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任务,按照“问题和目标导向,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改革思路,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工作。探索出了以定组织明确入市主体、定地块明确产权归属、定途径明确入市方式、定平台明确交易市场、定比例明确效益分配的“五定五明”为改革路径,取得了还权于集体、还利于农民、还需于市场的“三还”改革成效,实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的“四同”改革目标。既发展了产业,富裕了农民,也壮大了集体经济,进而振兴了乡村。龙凤村的具体做法是:流转入农民土地(600-800元/亩,每年递增20元/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将流转入的土地(水塘)、村内公路(栈道)等资源作价变为资产、再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资产折价入股企业,发展茶业种植、苗木种植、旅游开发,实现“三变”(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民,达到了企业、村集体、农民“三赢”的效果。目前该村发展茶叶7000多亩,苗木300多亩,旅游年收入3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0多万元。花茂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伟大领袖习近平主席2015年6月视察该村时说在这里找到了乡愁。该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700元/亩,每年递增5%的标准流转土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九丰农业种植蔬菜300亩、创建高标准农业观光园一个,发展红提产业园1000亩。同时,该村大力开发红色文化,做足绿色文章,发展旅游,全村近两年新增农家乐32家、乡村旅馆48家、特色小吃店31家,带动就业400余人。

三、用好“自治+德治+法治”良方

乡村要达到生态宜居、干净整洁、乡风文明、平安和谐,即治理有效,必须多管齐下。建县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双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村干部选举、村干部待遇、矛盾纠纷调处、综合治理、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都探索了很多有益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因前些年大面积毁林(灌木林、杂树林)造林(杉树)而致生态遭到破坏,河流变小、山泉断流、山洪暴发,因生活垃圾、污染物治理不到位而致屋边、路边、河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因村级调处矛盾纠纷作用发挥不全而致村民上访、信访增多,闹访、缠访不断。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十九大报告已开出“自治+法治+德治”的良方,但究竟怎样做才能收到实效?龙凤村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把好村干部素质关,真正选强村干部(自治)。村干部是一个村的领头雁,他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村的发展速度、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该村的具体做法是:村委会换届时,竞选村干部的群众必须向村支部递交申请书,经支部批准,再经乡镇党委同意方能参选。这样,不但从政治、年龄、文化程度、日常表现等各方面对候选人进行了把关,把不符合党组织要求的人挡在了“门外”,保证了村干部的“质量”,而且减少了村干部换届的复杂性,从而减少了告状、上访等负面现象,减轻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压力。二是科学核定村干部待遇,提高村干部处理村务的积极性(“留心”),同时,实行村干部与党政机关同作息(“留人”。自治)。龙凤村所在的湄潭县的具体做法是:确定不同职务村干部的最低工资,然后每多服务一年其待遇就增加100元/月。另外,乡镇年终对村干部工作进行考核,发给每人2。5-3万元不等的绩效工资。(我县财力拮据,可适当降低标准)。村干部周一至周五都在村活动室上班(绝大部分在内设的便民服务站上班),双休日和节假日轮值,保证了村务有人管、民事有人办。这样,既保证了村干部待遇,调动他们“心无旁骛”地工作,又严格了村干部日常管理,要求他们“责无旁贷”地工作,从而保证村干部将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村干部值班制等“135”村级治理模式真正落实到位,减轻了乡镇以上各级党委政府的压力。三是充分发挥村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自治+法治)。龙凤村村支书伍荣明介绍,该村近11年来无一起矛盾纠纷上交。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很简单,没什么绝招。就是村民调解委员会积极介入矛盾纠纷调处,对每一起矛盾纠纷进行调处后,都依据事实、法律、常情常理生成调解意见书(据了解,我县村民调解委员会基本没这么做),不服调解意见的,直接进入司法程序,对闹访、缠访的予以严厉打击。这样(长之以往),群众都信村民调解委员会、信法律,而不信上访,县乡(镇)不需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付上访(闹访、缠访)。四是将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治+德治)。4月底5月初的花茂、龙凤太阳很火热,每到一村,首先映入眼帘就是青山绿水,令人心旷神怡。我拖着行李,沿着村道走,仔细观察路边、河边、塘边、屋边,转了2、3个小时,也没发现一处乱扔的垃圾、乱排的污水,到处干干净净。通过与花茂村总支书彭龙芬、龙凤村支书伍荣明和部分村民深入交谈,得知他们两村共同的做法就是认真做好了三点:一是“土法子”保全面。任何工作都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5年前上述两村的环境卫生也是“不堪入目”。开始治理时,不少群众“恶习难改”,不理解不支持,或者言行不一。面对重重困难,村支“两委”没有退缩,用了很多办法。其中的一个好法子就是请“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人员到“问题户”做两件事--谈心和吃饭。这效果可想而知。二是“真票子”保经常。上述两村合理地确定了保洁员待遇,提高保洁员工作积极性,确保他们尽职尽责尽力。三是“好路子”保长效。严格落实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机制,户、村、乡、县四级责任人都一丝不苟承担了各自的职责、做好了份内工作,确保“不掉链子”。多管齐下,做到了经常保洁,保洁经常。(作者系五里牌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杨祝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标题文档
主办单位:双牌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双牌县政务服务中心
湘ICP备14001799号 湘公安网备4311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11230009